9月13日,武汉博物馆三楼展厅迎来一场全新展览——“万象随陶钧——馆藏古代陶瓷艺术展”。作为武汉博物馆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常设展之一,本次展览在展品遴选、内容解读、展陈空间、互动展项等多方面全面升级,既能系统呈现中国陶瓷数千年的陶瓷艺术演变,也为公众提供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感受陶瓷艺术的机会。
武汉博物馆从万余件陶瓷藏品中精选出380余件套精品,构建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陶瓷发展脉络。这些展品涵盖了不同历史阶段、地域风格和工艺流派,既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多样性,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展览保留了武汉博物馆原“古代陶瓷艺术展”中的重量级展品,新石器时代变形蛙纹彩陶罐、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清雍正斗彩芝仙祝寿图盘、清青花海水白釉龙纹胆瓶等馆藏名器悉数登场,在全新展陈空间内风采更胜从前。展览中首次展出的珍品众多:战国施彩磨光黑陶舞俑,古朴而又可爱;唐三彩罐明艳绚丽,展现盛唐气象;明代琉璃龙形建筑构件气势恢宏,明带座珐花彩狮肃穆威严;清乾隆仿钧釉蝶耳衔环尊,釉色丰富多变,流光溢彩;清光绪“储秀宫”款青花缠枝莲纹大盘,纹饰繁密,清雅丽质。百余件馆藏珍品此次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它们让陶瓷发展史从书页走向现实。
展览内容分为“泥火交融”“随时物华”“若采自然”“巧艺天工”四个单元,循序渐进地展示陶瓷的演变与发展。从陶土初萌到瓷韵鼎盛,展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出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观众在展览中既能看到新石器时代的粗犷陶器,也能欣赏明清时期釉彩纷呈的宫廷御瓷,逐步体会中国陶瓷工艺从实用器皿到审美艺术的转变历程。
展陈设计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博物馆引入3D数字建模和数字动画技术,打造创新数字化观展体验。观众可以通过交互屏幕上的动态画面直观了解陶瓷从选土、制泥、制坯、修坯、施釉到入窑烧制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细还原,使传统技艺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展厅设置了一幅8.5米长的《中国陶瓷文化数字长卷》,以时间轴的方式串联起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这是国内首次在博物馆内运用数字交互技术与可触摸曲面屏设备展示中国陶瓷历史。观众通过触摸屏幕,即可在山水画卷中“穿越”历史长河,深入了解陶瓷技艺与文化的演变。这一新颖展项突破了传统静态展板的局限,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沉浸的体验。
展览规模扩大,展陈空间焕新。此次陶瓷展移至三楼展厅,展陈面积扩大至700平方米,整体动线经过重新设计,以环形空间串联观展路径。展厅环境经过反复打磨,布局错落有致。更清晰的动线能为观众带来流畅的参观体验,展厅空间景观设计呈现出“移步换景”的惊喜感。曾在一楼展厅陈列的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此次也迁至新展厅亮相,在全新的展陈氛围中呈现出更为优雅、端庄的气质。
本次展览的设计理念强调“淡而舒雅”。展柜和展墙以简洁素雅的风格为主,让陶瓷釉色在纯净环境中得到充分展现。展厅在细节处融入东方美学意蕴,使观众能够在宁静氛围中与文物进行更为亲近的交流。
展览位于三楼一二三展厅,观众可免费前往参观,领略中国陶瓷艺术的恒久魅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韦衍行)9月24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国家文物局将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同时,要持续推进申遗,扎实做好西夏陵、景德镇、三...
嘉宾在展览上参观。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本报电 (闻逸)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日前亮相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览展出23件石窟寺壁画临摹作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自2016...
7月9日,演员在武威西凉大剧院表演大型沉浸式情景舞台剧《天马行》。“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凉州城繁华景象。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古称“凉州”。武威历史悠久,西汉设置武威...
记者提问。水利部供图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欧阳易佳)水利部日前召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答人民网记者问时表示,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复杂。入汛以来,我国洪水南北齐发、频发、重发,长江、黄河、淮河、...
安徽滁州市农业农村局携手上海市滁州商会,7月6日在上海宣布,定于7月20日在上海闵行区白金汉爵酒店3楼大厅举办的“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推介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对接会”,将是国内外的经贸界的交流合作大会。本次对接会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民生褔祉...
7月20日,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推介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对接会,在上海举办,通过政府统筹、商会引领、市场发力,82家滁州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领军企业,现场牵线对接500多家国内外客商,交友、交流、交易,共同以饱满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城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