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19日在北京举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说,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气象条件则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
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对PM2.5和臭氧浓度变化的贡献。
“2013年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贺克斌说,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
当日发布的《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二氧化硫等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面下降。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相比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同期,203个城市实现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部达标,比2019年增加46个城市。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能源、产业、交通领域的支撑缺一不可。我们的研究发现,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并重,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稳步推进。”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在煤电仍发挥供应基础保障作用,兼顾系统调节性电源作用的同时,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新能源成为装机增量主体等成绩均可圈可点。
面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上述报告建议,持续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高质量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老旧装备淘汰和排放监管能力、释放交通行业存量减排空间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韦衍行)9月24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国家文物局将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同时,要持续推进申遗,扎实做好西夏陵、景德镇、三...
嘉宾在展览上参观。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本报电 (闻逸)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日前亮相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览展出23件石窟寺壁画临摹作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自2016...
7月9日,演员在武威西凉大剧院表演大型沉浸式情景舞台剧《天马行》。“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凉州城繁华景象。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古称“凉州”。武威历史悠久,西汉设置武威...
记者提问。水利部供图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欧阳易佳)水利部日前召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答人民网记者问时表示,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复杂。入汛以来,我国洪水南北齐发、频发、重发,长江、黄河、淮河、...
安徽滁州市农业农村局携手上海市滁州商会,7月6日在上海宣布,定于7月20日在上海闵行区白金汉爵酒店3楼大厅举办的“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推介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对接会”,将是国内外的经贸界的交流合作大会。本次对接会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民生褔祉...
7月20日,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推介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对接会,在上海举办,通过政府统筹、商会引领、市场发力,82家滁州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领军企业,现场牵线对接500多家国内外客商,交友、交流、交易,共同以饱满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城乡要素...